生态环境部5月29日发布《2018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涵盖了大气环境、淡水环境、海洋环境等九个方面内容。公报显示,全国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 柏仇勇:大气排名城市由原来的74个重点城市扩展至169个;空气质量区域评价范围扩大调整为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重点更加突出。增加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和11个沿海省份水质评价内容,层次更为分明。增加区域和道路交通噪声的夜间监测内容,评价更为全面。
《公报》显示,2018年,空气质量稳步改善,338个城市发生重度污染天数同比减少412天,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同比增加6.5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42.0%提高到44.7%,“一般”比例下降0.7个百分点,“较差”和“差”比例下降1.7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部:辽东湾渤海湾等局部海域污染突出
生态环境部今天还首次发布《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整体稳中向好,但辽东湾、渤海湾等局部海域污染依然突出。
《公报》显示 ,2018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整体稳中向好,监测的194条入海河流断面中,劣Ⅴ类水质断面29个,占14.9%,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近岸海域优良水质点位比例为74.6%,同比提升了6.7个百分点;管辖海域夏季符合一类海水水质面积同比增加约2万平方千米,劣四类海水海域面积同比减少450平方千米;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均较上年大幅减少。但同时也看到,辽东湾、渤海湾等局部海域污染依然突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改善不明显。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