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市黄河湿地保护区内,高耸入云的铁塔上,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站正在进行温室气体实时浓度监测,该监测站属于郑州市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网络的一个点位。
记者从郑州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自2021年9月以来,郑州市积极探索,统筹推进,历时一年多,组织编制了本地化实施方案,先期建成包含5个高精度站点的温室气体监测网络;编制了近两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搭建了碳排放同化反演模式,打通了同化反演技术路线,郑州市温室气体监测体系初步形成。
作为试点城市的郑州前期如何开展布局的?
“2021年9月,郑州市被确定为全国碳监测评估试点城市后,由于缺乏技术路径和可借鉴经验,只能依靠自己探索。”郑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陶永伟说,“为快速打开工作局面,我们成立了试点工作专班,专班下设综合组和技术组,分别负责试点实施方案总体设计和质量把控;印发了试点工作方案,建立了汇报会商制度,定期通报工作进度。我们召开多部门研讨会30余次,交流现状和问题,总结试点经验、协调解决问题,推进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监测点位布设是开展碳监测工作的基础,既要考虑到整个站点的覆盖度对整个城市碳排放测量的影响,又要考虑到站点之间大气影响函数差异的最大化。为科学布设碳监测点位,郑州市2021年10月就启动开展基础资料收集和现状调研。全市上下联动,各个部门沟通衔接,试点专班多次对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等指导部门,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碳监测技术方法,充分整合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本地科研单位资源,形成了技术支撑。组织多部门、多领域开展专题研讨,广泛收集郑州市经济、社会、自然条件等各项基础资料,为科学开展点位选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郑州市充分利用本地科研单位先行先试优势,与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度合作,借助计量院多年的研究基础,吸纳该院在碳监测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2个已建站点纳入郑州市碳监测网络。
在开始阶段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科学优化碳监测选点的?
“在试点工作初期,我们也确实遇到诸多困难。”郑州市生态环境局监测处处长谢睿玲介绍,“一方面是资金问题,试点任务下达时,郑州市刚刚经历了特大暴雨灾害和疫情的双重冲击,财政压力较大,尽管如此,市委市政府依然坚决支持试点工作,批准了4000多万的试点资金,要求我们高标准开展试点工作。另一方面,与常规生态环境监测相比,碳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郑州没有成熟可遵循的技术路线,人员技术积累缺乏,几乎是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为科学开展试点工作,郑州首先调研了气象、发改部门和本地科研单位已开展的碳监测有关工作,为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还邀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等技术指导单位的专家现场指导,广泛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碳监测经验,邀请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本地科研院校专家加盟,逐渐形成了技术团队。”
为了更好地推进碳监测工作,郑州市聘请了第三方编制单位,协助开展点位选址和本地化试点实施方案编制。点位布设开始阶段,经过讨论与调研确定了“立体监测+模式模拟+实地勘测”的选址技术路线。 选址过程中首先收集了郑州市气象监测资料、人口、地理和土地利用信息、污染源清单、高塔分布等基础资料;其次借鉴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碳监测站点建设经验,在主城区高塔点位进行聚类分析和模型模拟,经点位初筛、精筛,确定备选点位。
“另外,我们开展了郑州市主干道走航监测和城区上空高精度无人机监测,结合卫星、空基、地基遥感监测等方法获得城市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空间分布特征。最终通过点位现场勘察,确定了7个满足技术规范的监测点位。为突出郑州试点工作的先进性和特色性,在7个监测点位中,包含一个100米高的超级站,计划开展必测项目、选测项目和梯度监测;此外,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城市定位,在黄河湿地特别设置一个特色点位,计划开展必测项目和通量监测。”谢睿玲说。
郑州市试点工作的经验特点是什么?
“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是郑州市碳监测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郑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董建山说。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亲自对试点做出批示,何雄市长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碳监测试点工作,落实试点建设资金,并亲自为中国计量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郑州成立的温室气体排放测量联合实验室揭牌。分管副市长主持召开专题会,审议点位选址方案。试点实施过程中,明确了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相关委局配合,河南省郑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郑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技术支持的工作模式,充分利用行政部门优势,最大限度调度整合资源。
“我局连续多年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具有丰富的数据基础和清单编制经验,有效推动了‘自上而下’高空间分辨率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科学支撑了城市碳排放核算校验。”大气处处长刘洋说。
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网格化分配技术指南尚未发布时,郑州市组建清单编制工作小组,积极与国内知名专家沟通交流,主动探索清单编制技术路线,结合郑州实际,制定了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源的网格化分配方案。编制过程,从数据、计算和排放三方面开展质控,注重原始数据代表性和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开展数据交叉验证,保障清单的准确性、可靠性。清单编制的“郑州模式”得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认可,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碳监测评估试点城市高空间分辨率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网格化技术指南(试行)》提供了实践论证和技术支撑。
作为技术合作单位,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林鸿表示,郑州计量院也深度参与此次试点工作,基于建立的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监测网络数据,应用贝叶斯统计、卡尔曼滤波理论,结合粒子扩散和大气传输模型,构建了从浓度端溯源到排放端的大气污染物及碳排放量反演系统。该反演技术路线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第一版同化反演技术指南的技术路线不同,这也是郑州碳监测的一次有益探索。
“在试点过程中,我们注重锻炼系统内技术团队,提炼成果”。郑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书记王晶晶介绍,从点位选址到现场勘察、从仪器设备调研到站点建设、从清单编制到同化反演研究,系统内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在‘学中干、干中学’探索编写了郑州市地方标准《城市大气温室气体手工监测技术规范》,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董建山表示,碳监测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下一步郑州市将持续深化碳监测试点工作,加密站点布设,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碳监测网络;持续更新碳排放清单,推进清单编制常态化;在现有同化反演的基础上,开展多模式反演研究,对比反演结果,为全国碳监测体系建设提供郑州经验,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郑州力量。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