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电子时讯     
ENGLISH
注册 | 会员登陆 |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 »热点新闻»分析不同城市大气污染成因,抢抓更多优良天

分析不同城市大气污染成因,抢抓更多优良天发布日期: 2023-10-21

生态环境部近日通报,今年1—9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4.2%,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在9月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20位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占比较多,部分城市排名下滑明显;1—9月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20位中,汾渭平原城市排名靠后。

今年剩下的时间只有80多天了,已进入最后的攻坚冲刺阶段,排名靠后的城市不采取硬措施,恐怕难以完成今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实事求是说,通过这些年的持续攻坚,一些地方环境空气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容易解决的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而一些困扰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老大难”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致使环境空气质量出现波动甚至下滑。

应该说,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不外乎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农业面源。各地应深入开展源解析研究,做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多到困难多、排名长期靠后的地方去,摸实情,解剖麻雀。摸清影响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污染因子,弄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问题症结,制订针对性措施,靶向施策、对症下猛药。比如,汽车保有量从2013年的260万辆增长至今年9月底640万辆的成都市,大气污染源解析结果显示,移动源(含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NOx排放量占全市相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87%。近年来,成都通过强化精细管控和精准治理,机动车NOx排放量较2018年下降了11.1个百分点,移动源污染防治的“成都模式”逐步形成。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坚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从季节分布来看,秋冬季是重污染天气高发季,静稳、小风、高湿以及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在排放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容易导致更加严重的大气污染。生态环境部发布的10月下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就显示,全国大部分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京津冀及周边区域、长三角区域及西北区域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如果重污染天气频发,就很容易大幅度拉升全年PM2.5的平均浓度、抵消全年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这是现阶段大气污染防治的焦点和难点。各地要坚持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在攻坚冲刺的过程中,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系统集成、整体推进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每个城市的情况都不一样,污染成因也不同,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 各地应根据不同季节、时段、区域的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特征,以及在工业源、移动源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坚定的决心、扎实的作风、过硬的措施,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盯紧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真落实、真整改、真减排,合力把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管控到位,大幅度减少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面源等四大源头污染物排放,以时保日、以日保月、以月保年,抢抓更多优良天。

[来源: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