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电子时讯     
ENGLISH
注册 | 会员登陆 |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 »热点新闻»【广州】中“霾伏” 哮喘患儿倍增

【广州】中“霾伏” 哮喘患儿倍增发布日期: 2013-12-12

广州正在经历着今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污染最严重的一次灰霾天气。某医院情况显示,小儿哮喘的病例比往常翻了一倍。在这种情况下,某学校初二的学生小刘还不断参加运动会、科技节、文艺汇演等活动,由此引发家长担忧,并质疑学校反应刻板缓慢。而在商场里,选购和咨询净化器的顾客明显增多,3000- 5000元价位的高端进口品牌最受欢迎。

本轮PM2.5污染导致比较严重的灰霾天气,是从本月3日开始。当晚,广州市区普遍出现中度污染,并有两个监测站点监测到重度污染。此后这一情况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如,污染在5日和6日不断缓解甚至消除;8日又出现污染以致气象部门拉响灰霾警报;9日污染减轻,解除警报后,10日中心城区东西两翼又出现较大面积的重度污染,再次拉响的灰霾警报,直至记者截稿时都尚未解除。

9天以来哮喘病患儿倍增

9天来,大幅变动的灰霾天气让不少市民感到不适,部分敏感人群因此患病,广州市内呼吸科患者普遍增加。南都记者昨日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呼吸科获悉,这几天接诊的小患者里,看哮喘的比例倍增。

据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呼吸科主任江文辉告诉记者,儿童呼吸科疾病往往和天气变化有关,每年3至5月和11月左右都是两个高峰。这和广州的灰霾高峰基本一致。她说:“最近明显感觉来看哮喘的孩子多了,平时我一个全天最多也就接诊三五个,现在一个下午看的20个病人里,就有4个是哮喘的。幼儿一般表现为咳嗽、气喘,大点的孩子可能会告诉家长胸闷、憋气、晚上睡不好等等。”

江文辉表示,这几天广州的气温变化不算大,估计发病的增加与灰霾有关,“灰霾中的PM 2.5等微小颗粒可以进到气管很深的位置,如果进入呼吸系统的小颗粒多到超过了机体的清除能力,就有可能发病。其中一些刺激性的理化颗粒,容易诱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呼吸道疾病,细菌、病毒等感染性颗粒,也可能引起相关疾病。”

学校户外活动不断受质疑

尽管气象部门拉响了灰霾预警,但这一轮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少部分区域也只是刚刚过了重度污染的警戒线,而且持续的时间不长,远没有达到广州市规定的启动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响应条件。此外,该应急响应案虽已获得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但目前还在校订,尚未下发,因此并没有通知各个单位采取限产、停产、公车限行等相应措施。

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周五虽然是灰霾天,但广州仍按计划举行了5公里的城市乐跑活动,4000多市民参赛。市民刘先生的儿子,目前在上初二。据刘先生介绍,从上周开始一直到这周,孩子所在的学校都是一个个大型室外活动不断,科技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等,这让他对儿子的身体状况产生担忧。“天气不好,加上人群也密集,孩子班上已有四五个学生先后感冒发烧,真担心这种流感会蔓延开来。”刘先生表示,学校的教学活动,在坚持大原则的范围内,还是应该适当就天气条件做些改动为好。

“这几天天气都不怎么好,灰蒙蒙的,但是我家孩子所在的学校依然开校运会,孩子吸入这么多‘脏空气’,很心疼。”另外一位家长也在抱怨孩子在学校不得不照常进行室外活动。这位家长建议,遇灰霾天学校能否调课表减少学生室外活动。采访中,不少家长均质疑学校对灰霾天气的反应刻板缓慢。

对此,有学校表示,目前仍没有为灰霾天改过课表,要以上级部门的指令来行事。“灰霾天气是因各个地区而异,那边灰霾严重,不代表我们这边一定也深受其害。”海珠区一学校负责人如是表示。据其介绍,目前还没有出现过因灰霾信号而调整课表的做法,倒是在上周,学校就灰霾天气如何加强自身卫生免疫能力等知识在学生中进行普及。

   焦点释疑

为何拉了警报却无任何措施

今年入秋以来,广州市气象局已经两次发布灰霾黄色预警,上周日的预警信号持续逾27小时,在周一随着冷空气到来而解除,但周二灰霾重来后,气象部门在当天早晨8时50分再次发出预警,截至记者交稿时,预警仍在持续。

   连续的预警引起市民警觉,但警报拉响为何没听说采取措施?

对此,广州气象台解释,灰霾黄色预警的发布有三个条件:能见度小于3公里,且湿度小于80%;或能见度小于3公里,且P M 2 .5指数大于等于115(中度污染级别);或能见度小于5公里,且P M2 .5指数大于等于15 0 (重度污染级别)。一旦满足了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气象部门就会发布灰霾黄色预警,当三个条件都不满足时,预警就会解除。不同于其他气象预警信号分为不同级别,灰霾预警只有黄色一个等级。

市气象台表示,灰霾黄色预警发布时,气象部门会建议驾驶人员注意能见度较低,需要小心驾驶;另外,也会提醒市民要注意进行适当的防护,如呼吸疾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外出,外出时可戴上口罩。但并没有约束其他相关部门的作用。

   统筹:南都记者 刘军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梁燕艳 刘竹溪 刘军 赵安然 徐艳 通讯员 周密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