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7日,第一期清洁空气投资者沙龙在上海隆重召开。来自50余家关注空气污染的投资机构代表齐聚一堂,探讨投资者在中国空气质量改善过程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共同参与和见证了“清洁空气投资倡议”的发起。
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过去的几十年,大量的投资涌入中国的火电、钢铁、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等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中,在造成产能过剩的同时,还变相加速了中国空气质量的恶化。这样的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已逐渐演化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空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以空前的力度推动空气质量改善。据环保部初步估算,从中央到地方在这五年中将投入至少1.7 万亿以推动“计划”的落实。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治霾的资金将从哪里来?哪些产业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可以有效引导投资进入空气污染防治的领域?
中国清洁空气联盟发起的清洁空气投资者沙龙,旨在通过推动空气污染防治与投资等领域的跨界交流,形成助推清洁空气投资的商业理念、政策建议、运行机制以及分析工具。沙龙拟每两个月举办一期,持续为关注清洁空气的投资者提供对话与交流的机会。
本次沙龙由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主任解洪兴主持,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能源基金会中国总裁王建盛、上海宏观经济学会会长蒋应时(原上海市发改委主任)为沙龙作了开幕致辞。
陆雄文院长强调,在空气质量恶化成为全人类共同挑战的今天,清洁空气投资沙龙的举行意义重大。王建盛总裁在致辞中提出,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了比GDP发展更重要的问题,清洁空气投资者沙龙这样的组织也是非常重要的力量以推动问题的解决。蒋应时主任则认为本次沙龙的举办将为上海市未来的战略规划做出贡献。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亚洲公用事业清洁能源研究主管佟江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治国做了精彩的演讲。
马骏博士介绍了中国PM2.5降低到30所带来的政策变化和市场影响。他指出,2013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这是最高决策层对空气污染治理空前重视的体现。
马骏博士指出,通过宏观模型测算,仅仅是环保末端治理无法实现中国治理灰霾的目标,“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改善环境至关重要”。 他还提出投资导向引发了供给结构的扭曲,为了转变投资导向,马骏博士强调了绿色金融政策的重要性,并提出应成立中国绿色银行,建立绿色信贷体系,搭建公益性的环境成本估算体系,成立中国的绿色投资者网络等若干建议,以系统建立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
佟江桥总经理展望了大气污染治所带来的投资机会,指出在环保治理压力逐渐加大的今天,天然气、风电、太阳能、核电等清洁能源以及脱硫脱硝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李治国副教授以上海做为案例,介绍了将上海PM2.5年均浓度降到25的核心政策与影响,提出要彻底治理上海的PM2.5,必须从更加宏观的视野,充分认识到经济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能源结构等根本性的问题,并提出了大幅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控制港口航运污染、提高地铁出行率等一系列结构调整的建议。
本次沙龙还由主办方和支持方共同发起了“清洁空气投资倡议”。上海市欧美同学会金融分会会长马鸣代表发起方宣读了倡议书,“倡议投资者更加关注能够改善空气质量的投资机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考虑项目带来的空气质量的影响;应用评估工具,科学评估项目投资所带来的空气质量的影响;支持公开、共享项目的环境影响信息;通过合作,与其他机构共同推进中国空气污染防治的工作”。
最后的讨论环节,围绕清洁空气投融资市场机遇与发展瓶颈,与会专家和机构代表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为投资沙龙未来的未来发展提出诸多中肯建议,并表示清洁空气投资者沙龙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今后会更加关注能够改善空气质量的投资机会。
第一期清洁空气投资者沙龙由中国清洁空气联盟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主办,能源基金会与上海市欧美同学会金融分会共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