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领域未来的年投资需求将达到2万亿以上,但财政没有这么多资金。如何引导民间资金进入绿色领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应该建立一个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将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杠杆,撬动几倍、乃至十几倍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绿色行业。” 2014年9月14日,第二期清洁空气投资者沙龙在北京举行,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开场致辞中提到。
清洁空气投资者沙龙由中国清洁空气联盟发起,探讨投资者在中国空气质量改善过程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2014年5月27日,第一期沙龙在上海召开,来自50余家关注空气污染的投资机构代表参与并共同见证了“清洁空气投资倡议”的发起。三个月后的第二期沙龙则吸引了近60家机构的代表参加。
本次沙龙由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主任解洪兴主持,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中国股权基金投资协会秘书长李伟群和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赵立建为沙龙作了开幕致辞。
作为搭建空气污染防治与投资等多领域的跨界交流平台,围绕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和中国VOCs防治的投资机遇和风险两个金融和环境领域的专业话题,国开行研究院副院长黄剑辉、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环境政策部主任沈晓悦、中国股权基金投资协会秘书长李伟群、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院长叶代启以及惠农资本执行董事徐德徽等政商学界人展开了深入交流。
近年来的灰霾污染让投资界认识到,环保不再仅仅是环保人的工作。为了自身的健康,投资人也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甚至包括口罩等个人防护产品。“我们正在积极倡导和支持广大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好的污染治理技术和防护产品。希望在资本推动和政策支持下,进一步促进污染防治技术转化和产业发展,加快污染治理进程、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防护产品和服务。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很快就会享有更多的蓝天白云和清洁空气。”中国股权基金投资协会秘书长李伟群说。
据马骏介绍,今年8月,由人民银行研究局、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金融项目牵头组织的包括近四十位专家的“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正在研究如何推动建立专业投资于绿色项目的金融机构、绿色债券、绿色评级、绿色保险、绿色股指、绿色投资者网络等金融机制,以将更多的资金引导到绿色领域。
作为小组的子课题负责人,国开行研究院副院长黄剑辉和诺亚控股首席研究官金海年分别介绍了关于专业从事绿色投资的金融机构和绿色评级体系的研究进展。金海年希望在现有的银行或第三方评级对象中引入绿色因素,实施双评级;在评级主体中应包括地方政府,尝试对地方债进行绿色评级;并建立对绿色债券和绿色项目的专门评级体系;同时,建议将对企业的绿色评级纳入央行征信体系。
2007年起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共同2007年起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共同发起并推动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绿色金融政策,希望利用金融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流向节能环保领域,防范金融风险,这些理念和政策已被金融界普遍接受,然而绿色金融实践推动速度却不够快,有些雷声大、雨点小。今天看到有这么多金融大腕主动参与,感觉到绿色金融可能真正进入到了实质工作阶段。”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环境政策部主任沈晓悦说,“环保人在与污染行为抗争中付出了很多,但较多利用行政手段,治污效果确实不佳。金融部门参与,就是扼住了污染企业的咽喉,停止了输血,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投资机构对于此次绿色金融框架的讨论也异常关注,希望这些制度设计可以突破现实工作中的瓶颈。让惠农资本执行董事徐德徽一直苦恼的是,虽然他关注的秸秆产业,既可惠农,又可减少秸秆燃烧,降低PM2.5的污染来源,但要和房地产、工业领域竞争金融支持太难。“我们这些行业具有强的外部性产业,对社会奉献的太多了,需要在融资上享受稳健、适当的成本的环境红利。
环保界的专业分享也让金融界人士更了解环境问题和投资前景。
“十一五”看脱硫,“十二五”看脱硝,“十三五”看VOCs。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院长叶代启兼任环境科学学会VOCs防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结合多年的科研成果,他系统介绍了我国VOCs防治政策及其对相关行业的影响。虽然我国2012年工业VOCs排放达到2088.67万吨,但是我国VOCs防控工作刚刚起步,管理基础较为薄弱,排放底数不清,排放特征不明,法规与标准体系还不完善。
挑战也意味着机遇,“技术手段有,产品有。只要行业、政府有意识,一定是可以完成的。”卡勒克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陈斯达对于公司的国际技术很有信心。
本届沙龙由中国清洁空气联盟主办,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协办,绿色金融工作小组专家委员会和能源基金会提供支持。作为“绿色金融工作小组”的成员,中国清洁空气联盟参与了绿色成本核算以及建立中国绿色投资者网络的研究工作,并计划在未来的沙龙活动中,持续为沙龙参与者分享相关工作的进展,以期推动绿色金融、绿色投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