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电子时讯     
ENGLISH
注册 | 会员登陆 |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 »联盟动态»京津冀地区能否实现2017年PM2.5改善目标?

京津冀地区能否实现2017年PM2.5改善目标?科学评估显示进一步强化政策有望超额实现“国十条”PM2.5改善目标发布日期: 2014-09-26

北京,2014年9月25日中国清洁空气联盟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基于“大气国十条”的京津冀地区细颗物污染防治政策效果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如果在2017年全面落实现有的减排措施,可分别为北京、天津、河北带来26%、19%、15%的PM2.5年均浓度下降,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这反映了“大气国十条”将结构调整与末端治理并重的治霾战略是有非常效的。报告同时指出,若进一步强化空气污染治理政策,京津冀地区有望超额实现“国十条”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该《报告》由能源基金会支持开展研究及撰写,是第一份对现有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进行定量化评估的研究报告。研究团队基于基准年排放源清单和区域空气质量模型(CMAQ) 进行了空气质量模拟与校验;然后量化分析了“行动计划”系列措施的减排效果;最后进行目标年空气质量模拟,评估“行动计划”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

“如果在2017年全面落实现有的减排政策,将对京津冀地区带来明显的PM2.5浓度改善。” 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教授说:“在京津冀地区的现有治霾措施中,SO2和一次PM2.5减排措施对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削减的作用较大。其中,能源结构调整、电厂与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钢铁、水泥、工业窑炉除尘升级改造带来的减排效果最为突出。”

在“大气国十条”出台后前后,京津冀三地都制定发布了各地的落实方案。随着落实方案的逐步深入开展,环保部以及京津冀各地都对落实计划可能实现的控制效果非常关注,不断出台新的政策调整以及强化的措施。河北已明确表示在研究制定强化的控制方案以确保2017年PM2.5改善目标的实现。为支持京津冀地区开展进一步工作,报告建议了十条强化的污染控制措施,并依此设定了强化减排情景。研究结果显示,结合现有的措施以及强化的减排政策,京津冀区域可将一次PM2.5、SO2、NOx、 NH3和VOCs等污染物的排放在2012年的基础上分别削减35%、40%、40%、20%和30%. 空气质量模拟结果显示,如果切实落实现有的所有措施,并采纳所建议的十条强化措施,北京、天津、河北即使在2017年遇到2013年的不利气象条件,也能使得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31%, 26%和26%,超额实现“国十条”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目前京津冀各地减排措施对于氨的控制措施尚不明确,对于VOCs的控制力度也还比较弱,需要进一步深入加强减排。” 贺克斌教授说,“空气质量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周边地区减排效果、气象条件的变化都将对京津冀地区2017年空气质量带来影响。根据我们的测算,京津冀周边地区能否同时达到“国十条”目标也会对京津冀地区PM2.5改善带来2~4%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区域空气污染的联防联控,使京津冀与周边地区同时得到改善。”针对气象因素的影响,贺克斌教授表示:“我们需要在气象上做坏的打算,就是到2017年即使天不帮忙,也应该通过强化的措施达到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研究采用了2013年的气象场模拟了2017年的空气质量。”

据贺克斌教授介绍,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项目团队已经将初步结果跟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沟通,而政府部门也都比较认可需要这样的科学分析,以便各地能够更有信心地实现国家要求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项目课题组也在参与河北省制定强化的空气污染防治方案的研究,以支持河北确保实现2017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主任解洪兴呼吁:“京津冀各地应尽快开展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工作。本研究基于区域的大尺度污染源清单进行,各地(包括区县、地级市)可以通过开展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建立更符合本地情况的更精细化的污染源清单,从而可以对减排措施的控制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并应用空气质量模型,分析规划的措施能否实现本地2017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同时制定达到空气质量国家标准的总体战略和控制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