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 “治理雾霾,不改变能源结构,不减少煤的燃烧,就不可能成功。”在不久前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雾霾与健康”分论坛上,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如是说。在会上,与会嘉宾就雾霾的危害与治理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减少使用化石能源”
据万本太介绍,我国能源主要以煤炭为主,烧煤和工业排放占到所有污染物排放的一半,排第二位的是汽车排放。环境保护部曾在9个城市做了测试,汽车排放占污染物排放的20%~30%。
“第三大块就是扬尘,特别是建筑扬尘,占比15%左右。”万本太进一步解释,在不同城市扬尘占比不一样,其中天津主要污染物来源就是扬尘污染,因为到处都在拆迁。“排第四位的是焚烧排放,包括垃圾焚烧、秸秆燃烧等。”
洛基山研究所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埃默里·洛文斯(Amory Lovins)也指出,使燃料更加清洁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洛文斯的研究发现,使用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可以减少90%的能源消耗,同时减少排放,降低成本。如果将非化石能源所占比例提高到50%,到205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可以达到现在的7倍,但是所使用的能源量只比今天多一点。所以能源结构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减少燃煤,同时提高成本效益。
洛文斯认为,中国正在大量建设基础设施,应在规划时考虑节能的元素,如果一开始就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就不用等到以后出了问题再改。在治理雾霾的问题上,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而不仅是参考欧美国家的经验。
“建筑行业降低能耗对治理雾霾可能更为重要”
“过去5年来,中国每年都在减少单位GDP能耗,也在不断发展风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2030年中国太阳能发电量将会超过美国。”洛文斯说。
“实际上,有些领域不需要科技,只要采取行动就可以使能耗降低70%~80%。”远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跃说,“比如建筑节能,美国的建筑能耗比我国少一半,而这并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只需要给建筑穿一件‘外衣’,就可以实现冬天保暖、夏天隔热的效果,如果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这个事情抓紧一点是可以解决的。”
“大家一谈起雾霾,基本都是在关注钢铁、汽车等行业,但实际上,超过1/3的能源消耗都是来自于建筑行业,比汽车行业还要多。所以建筑行业降低能耗,对治理雾霾可能更为重要。”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说。
潘石屹强调,建筑行业降低能耗实际上就是要降低建筑日常运营的能耗,这就必须依靠科技。潘石屹分享了他在过去3年间一边“盖房子”、一边“高科技抗霾”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将建筑物的年耗电量降低至每平方米55.7度电,这一数值是美国的1/4、日本的1/3,可以说是全球领先。”潘石屹表示,他只是为节能科技提供一个平台,一旦这些技术走向成熟,就可以向全社会推广。
“在空气治理的过程中,觉悟高于一切”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觉得维持现状或者逐步改善就可以,必须要有觉悟,把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放在相当的高度。”张跃在发言中数次强调全社会的抗霾觉悟,他认为,在空气治理过程中,觉悟高于一切,无论是科研技术行为、政府的决策行为,还是公众的环保举动,前提都是人的觉悟。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校长吉恩·布洛克(Gene Block)指出,加州在推行环保汽车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一方面是有强大的立法;另一方面,学校的环境教育也非常关键,加州的学生特别关注环境问题,尤其在年轻人中,环境文化深入人心,他们为未来创造了很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也表示:“治理雾霾取决于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的联动效应,每个人都和环境质量息息相关,改善环境必须有公众的个体参与。中国的抗霾行动非常坚决,民众的环保觉悟也有了很大提高,要说治霾成功的可能性,我认为是很有希望的。”
不过,秦大河也提醒,抗霾“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这个盘子太大,不是今天开始治理,明天就能治理好的,新能源转化技术革新、实用技术的配套、民众科普教育等方面都需要一个过程。”至于中国抗霾的具体期限,秦大河坦言,“两三年太短、三十年太长,但是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决不放松。”
秦大河认为,以什么样的速度去除“心肺之患”,取决于科技、政府、民众和人们观念的变化。怎样发展公共事业、公共交通,解决建筑节能、居住地与工作地长途跋涉等问题,这是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政府要做这项工作,老百姓也要力争过简朴的生活,“这件事要从全民科普、教育抓起。”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