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4月20日北京报道(记者 彭玲玲)“北京市PM2.5分布呈现出南高北低、秋冬偏高、年均浓度高、污染增速高等特征,污染物主要来源为本地机动车排放。”今天下午,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石爱军,在《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系列成果发布之“首都蓝天行动”专场上为大家介绍了北京地区PM2.5的特征。
在北京,每天看天气预报关注PM2.5浓度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PM2.5浓度也成了影响大家出行安排的重要因素。
为了留住蓝天,不让蓝天成为奢侈品,北京市政府在去年4月发布实施了《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民生重大需求提供科技支撑,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其中,“首都蓝天行动”是十二个重大专项之一。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在“首都蓝天行动”专项中,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低温脱硫脱硝技术、吸附油气回收系统治理VOCs技术、静态清灰袋式除尘技术、餐饮油烟在线监测与管理系统等多项技术和措施并举,积极推动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共同保卫首都蓝天。
据北京市科委副主任张光连介绍,“首都蓝天行动”专项部署了四项重点任务:大气污染成因与预警预报研究、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重点污染源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他说,专项任务实施一年的时间里,北京市科委立项支持了70余个项目(课题),以应用为导向,重点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核心产品研制、成果示范和推广应用,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为北京市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科技支撑。
其中,针对污染最大的机动车排污,北京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截至2014年年底,北京市已经完成新能源小客车指标配置21834个(含3300个租赁指标),累计推广电动汽车1.3万辆,其中2014年新增8000余辆。持续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完成1425个公用充电接口。
另外,今年3月,北京市科委发布了“2015年度首都蓝天行动科技示范工程后补助项目”招标公告,在京津冀范围内,评选出一批技术先进、有影响力、实施效果好、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工程,作为首都蓝天行动的典型案例,给予奖励性科技经费支持。目前,该项工作仍在进行中。
(来源:中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