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电子时讯     
ENGLISH
注册 | 会员登陆 |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 »热点新闻»【京津冀】污染削七成 京津冀空气才能2030年达标

【京津冀】污染削七成 京津冀空气才能2030年达标发布日期: 2016-03-02

  京津冀是全国最受雾霾困扰的地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要达到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人们还要等上多少年?一份最新报告认为,估计还得14年。

  近日,中国清洁空气联盟发布《京津冀如何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基于情景分析的京津冀地区PM2.5达标情景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经常有人问我,我们多长时间能达标?”该报告撰写者之一贺克斌说:“我可以清楚减排多少幅度能达标,但多长时间和具体方案有关系。”

  重点不是在于“等多久”,而是“做了什么”。2013年“大气十条”为北京设定的治霾目标是2017年PM2.5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然而2013年、2014年、2015年均浓度分别为89.5微克/立方米、85.9微克/立方米和80.6微克/立方米。从数字下降幅度来看,再考虑越往后、治霾空间越小的现实,北京2017年治霾目标很可能落空。

  2013年京津冀区域的PM2.5浓度为106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2倍。《报告》认为,形成雾霾的主要污染物均需削减7成以上,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方有望达标。

  如果要给这个“削减7成”加一个期限,课题组选择为2030年。课题组据此提出若干“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末端治理的建议。

  贺克斌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这份报告由清华大学和能源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

  如何让京津冀地区在2030年享受到达标空气?课题组建立模型,设置了不同情境,发现若要达标,需要在2013年基础上,SO2、NOx、一次PM2.5、VOCs排放分别削减85%、74%、82%、72%。

  让污染物如此大幅下降,也意味着必须在各项治污措施挖掘最大潜力——既包括末端治理使用最佳技术,例如工业锅炉全面脱硫、脱硝改造,机动车从“欧五”升级到“欧六”排放标准,VOCs排放明显下降,畜牧养殖业集约化比例大于70%以减少氨挥发,等等。

  更为根本的解决之策仍是产业结构调整。例如,北京除了城市工业以外,其他工业基本不再存在,京津冀地区未来长期发展模式走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高耗能工业产量不再增长或者开始下降,重工业占主导位置的模式在2030年之前实现转型。

  同时能源结构进一步清洁化。例如,相比2012年,京津冀地区203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从73.1%下降到 30.7%,天然气比例从7.8%上升到28.6%,调入电比例从4.4%上升到15.3%,可再生能源比例从1.1%上升到3.7%。民用散煤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如用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或清洁型煤替代煤炭,同时硫含量高于0.6%的煤炭全部禁止使用。

  《报告》还提出,到2030年,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676万辆以内,城市公交承担率达到41%以上,节能小汽车比例达到50%以上,电动汽车比例达到40%以上;天津的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449万辆以内,城市公交承担率达到41%以上,节能小汽车比例达到50%以上,电动汽车比例达到35%以上;河北的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2053万辆以内,城市公交承担率达到36%以上,节能小汽车比例达到50%以上,电动汽车比例达到35%以上。

  但是,这一剂剂猛药能否“灌得下”?课题组也分析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例如新近发现的雾霾元凶之一VOCs,以往没有控制措施,目前仍然缺乏健全的排放标准和监测体系。《报告》撰写者之一、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张强告诉财新记者,“像天津的化工,石家庄的制药以及河北很多小的印刷企业,和汽车的表面涂装,这些都是VOC的排放大户,现在VOC排污收费的试点刚开始,管控也将在‘十三五’提上日程。”

  化肥施用和畜禽养殖是氨排放的重要来源。要想京津冀2030年空气达标,氨减排至少是40%,但中国目前对农业面源治理尚未出台明确方案,因此针对农业氨源减排难以展开。根据2015年农业部发布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氨肥施用估计到2020年才会达到峰值。

  此外,课题组发现,仅京津冀区域减排还不够,周边省市如山东、河南等需要协同减排,如果周边省市没有行动起来,还将使北京、天津、河北的PM2.5在2030年均浓度分别增加22微克/立方米、21微克/立方米和16微克/立方米。

  (新闻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