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兰卡托维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以下简称COP24)上,来自200个国家的代表团成员、各类组织、媒体人员等超过20000人在此汇聚,参与到气候变化的全球议题中来。创蓝清洁空气联盟主任解洪兴受邀,作为嘉宾参加COP24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论坛以及企业气候行动主题边会,并在12月13日,与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合作启动了“C平方”计划。
在12月12日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论坛” 中,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表示,“近年来,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该论坛由中国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司和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共同主办,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协办,并得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开发计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希姆•施泰纳、联合国秘书长南南合作特使、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主任豪尔赫•切迪克等嘉宾也出席了论坛。解洪兴主任作为对话嘉宾,在该论坛中分享了中国在过去五年蓝天保卫取得的重大进展,并对如何在南南合作中,通过推进空气污染防治加速协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建议。12月13日,联盟参与了由中国企业气候行动主办的企业气候行动主题边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美国前副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万科创始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发起人王石、阿拉善SEE会长艾路明等嘉宾参与了此次边会。边会同时还邀请了企业和行业协会代表,公益界人士在会上分享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案例、科学研究与企业结合的思考和观点。
12月13日,创蓝清洁空气联盟与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合作启动了“C平方”计划。“C平方”计划发起的背景是中国在蓝天保卫中有可能实现巨大的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效益。作为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空气污染防治自2013年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过去五年,中国城市颗粒物浓度平均下降超过20%,重点区域如京津冀细颗粒物浓度下降近40%。由于空气污染物排放与碳排放很大程度上同根同源,在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同时,巨大的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效益也在不断凸显。
“初步测算,中国京津冀地区所开展的几项重点治霾措施,在2017年完成后,可带来每年超3.5亿吨的协同碳减排效益。不仅如此,为了应对空气污染,中国有十多个省市都提出了2017年煤炭消费总量限制的目标,我们对其中9个省市进行了评估,它们目标的实现将可能带来每年超过6亿吨的协同减碳效益。”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的解洪兴主任在C平方计划启动时介绍。目前中国的蓝天保卫已建立相对完备的目标设定、责任分工、计划实施、监督监测以及公众参与的模式。将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整合到空气污染的工作中,会有效加速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C平方”计划也应运而生。“所谓‘C平方’主要为了强调清洁空气(clean air)与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的协同。”解洪兴进一步解释,“‘C平方’计划将结合省市空气质量改善的需求,选择具有重大协同效益的技术领域开展创新清洁技术的征集、评估和示范,同时推动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以及在更大的范围的复制和推广。”
“C平方”计划第一期工作将关注中国北方农村的清洁取暖问题。作为“C平方”计划的支持方之一,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已经在延安开展了近三年的农村清洁能源的工作。在今年12月的第四届创蓝国际清洁空气大会上,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与创蓝清洁空气联盟联合启动了延安清洁取暖试点的技术征集,并已收集到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技术申报。
在未来5年,“C平方”计划将优选3-5个具有显著协同效益的领域,开展10个技术示范试点,并形成推广效益,最终实现超过10万吨的污染物减排和温室气体减排。同时,项目还将助推30家创新型清洁空气技术企业通过技术示范项目而获得加速发展,用商业的力量塑造清洁的未来。 “C平方”还将关注试点项目环境效益定量评估,将参考国际碳排放管理的监测、报告与核查(MRV)的原则,针对每一期试点项目,开发专门的项目环境效益(空气污染减排以及温室气体减排)监测与定量评估方案,以实现定量化评估环境效益的目标,并在计划结束时汇总整体项目实现的双重环境效益。
推动国际合作也是“C平方”计划的一部分。启动会现场,项目的潜在国际合作伙伴,来自波兰、印度等国的非政府组织成员,也表达了他们对项目的兴趣和未来愿景。“空气污染在印度已经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通过空气污染推动协同应对气候变化在印度也拥有很好的机会”来自印度环境、能源与水委员会的首席执行官Arunabha Ghosh博士在“C平方”计划发起时表示。“在欧洲空气污染最严重的的50个城市里,有33个在波兰”,来自波兰雾霾警报组织的Jakub Jedrak博士介绍,“波兰非常需要C平方计划这样的活动,我们很愿意加入到C平方计划中,推动在波兰实现更多的双重环境效益”。